5.5 三角恒等变换

2024-04-16 22:38:49 新建

前面我们学习了诱导公式, 利用它们对三角函数式进行恒等变形, 可以达到化简、求值或证明的目的. 这种利用公式对三角函数式进行的恒等变形就是三角恒等变换. 观察诱导公式, 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特殊角与任意角 的和(或差)的三角函数与这个任意角 的三角函数的恒等关系. 如果把特殊角换为任意角 , 那么任意角 的和(或差)的三角函数与 的三角函数会有什么关系呢? 下面来研究这个问题.

5.5.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、余弦和正切公式

1.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

探究

如果已知任意角 的正弦、余弦, 能由此推出 的正弦、余弦吗?

[补] 引理 圆的旋转对称性

任意一个圆绕着其圆心旋转任意角后都与原来的圆重合, 这一性质叫做圆的旋转对称性.

[补] 引理 平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

平面上任意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 .

下面, 我们来探究 与角 的正弦、余弦之间的关系.

不妨令 .

如图 5.5-1, 设单位圆与 轴的正半轴相交于点 , 以 轴非负半轴为始边作角 ,它们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相交于点 , .

图片

连接 . 若把扇形 绕着点 旋转 角, 则点 分别与点 重合. 根据圆的旋转对称性可知, 重合, 从而 ,所以 .

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, 得

化简得

时, 容易证明上式仍然成立.

定理 差角的余弦公式

所以, 对于任意角

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 的正弦、余弦与其差角 的余弦之间的关系, 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,简记作 .

例 1

利用公式 证明:
(1) ;
(2) .

证明:

(1)

(2)

例 2

已知 是第三象限角, 求 的值.

解:

, 得

又由 是第三象限角, 得

所以

练习

1.

利用公式 证明:
(1) ;
(2) .

2.

利用公式 的值.

3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4.

已知 是第二象限角, 求 的值.

5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2.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、余弦、正切公式

思考

由公式 出发, 你能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其他公式吗?

下面以公式 为基础来推导其他公式.

例如, 比较 , 并注意到 之间的联系: , 则由公式 , 有

定理 两角和的余弦公式

于是得到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, 简记作 .

证法 2

这里用到的是加法和减法的联系, 也可用换元的观点来考虑: 由于公式 对于任意 都成立, 那么把其中的 换成 - 后, 也一定成立. 由此也可推得公式 .

探究

上面得到了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. 我们知道, 用诱导公式五(或六)可以实现正弦、余弦的互化. 你能根据 及诱导公式五 (或六), 推导出用任意角 的正弦、余弦表示 的公式吗?

定理

通过推导, 可以得到:

探究

你能根据正切函数与正弦函数、余弦函数的关系, 从 出发, 推导出用任意角 的正切表示 的公式吗?

定理

通过推导, 可以得到:

定义 和角公式,差角公式

公式 给出了任意角 的三角函数值与其和角 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. 为方便起见, 我们把这三个公式都叫做和角公式.

类似地, 都叫做差角公式.

探究

和 (差) 角公式中, 都是任意角. 如果令 为某些特殊角, 就能得到许多有用的公式. 你能从和 (差) 角公式出发推导出诱导公式吗? 你还能得到哪些等式?

例 3

已知 是第四象限角, 求 的值.

解:

是第四象限角, 得

所以

于是有

思考

由以上解答可以看到, 在本题条件下有 . 那么对于任意角 , 此等式成立吗? 若成立, 你会用几种方法予以证明?

例 4

利用和 (差) 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:
(1) ;
(2) ;
(3) .

分析:

和、差角公式把 的三角函数式转化成了 的三角函数式. 如果反过来, 从右到左使用公式, 就可以将上述三角函数式化简.

解:

(1) 由公式 , 得

(2) 由公式 , 得

(3) 由公式 , 得

练习

1.

利用和 (差) 角公式, 求下列各式的值:
(1) ;
(2) ;
(3) ;
(4) .

2.

(1) 已知 , 求 的值;
(2) 已知 是第三象限角, 求 的值;
(3) 已知 , 求 的值.

3.

求下列各式的值:
(1) ;
(2) ;
(3) ;
(4) ;
(5) ;
(6) .

4.

化简:
(1) ;
(2) ;
(3) ;
(4) .

5.

已知 是第三象限角, 求 的值.

3. 二倍角的正弦、余弦、正切公式

以公式 为基础, 我们已经得到六个和(差)角公式, 下面将以和(差)角公式为基础来推导倍角公式.

探究

你能利用 推导出 的公式吗?

定理 倍角公式

通过推导, 可以得到:

如果要求二倍角的余弦公式 中仅含 的正弦 (余弦), 那么又可得到:

以上这些公式都叫做倍角公式. 倍角公式给出了 的三角函数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.

这里的“倍角” 专指 “二倍角”, 遇到“三倍角”等名词时, “三”字等不可省去.

归纳

从和 (差) 角公式、倍角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发现, 这些公式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, 请你进行归纳总结.

例 5

已知 , 求 的值.

分析:

已知条件给出了 的正弦函数值. 由于 的二倍角, 因此可以考虑用倍角公式.

解:

, 得

所以

于是

“倍” 是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, 的二倍, 的二倍, 的二倍, 这里蕴含着换元思想.

例 6

中, , 求 的值.

思考

之间能构成怎样的关系?

解法 1:

中,

, 得

所以

所以

于是

解法 2:

中,

, 得

所以

所以

所以

练习

1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2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3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4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5.

求下列各式的值:
(1) ;
(2) ;
(3) ;
(4) .

信息技术应用

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

前面在 “对数的发明” 中曾经谈到, 纳皮尔利用对数制作了 每隔 的八位三角函数表. 应当说, 纳皮尔仅仅凭借手工运算得到这个三角函数表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, 这也显示出他超人的效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. 今天, 我们可以利用已经学会的三角函数知识以及算法知识, 借助信息技术, 容易地制作出非常精确的三角函数表. 下面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来作一个 每隔 的八位三角函数表.

用计算工具可得:

以此作为初始值, 利用

就可以写出一个程序框图 (如右图所示), 然后通过信息技术得到一个正弦函数的三角函数表.

图片

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思路, 自己编写程序, 得出一个三角函数表.

5.5.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

学习了和 (差) 角公式、二倍角公式以后, 我们就有了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新工具,从而使三角恒等变换的内容、思路和方法更加丰富.

例 7

试以 表示 .

思考

有什么关系?

解:

的二倍角. 在倍角公式 中, 以 代替 , 以 代替 , 得

所以

在倍角公式 中, 以 代替 , 以 代替 , 得

所以

两个等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除, 得

定理 半角公式

例 7 的结果还可以表示为:

并称之为半角公式, 符号由 所在象限决定。

因为不同的三角函数式不仅会有结构形式方面的差异, 而且还会存在所包含的角, 以及这些角的三角函数种类方面的差异, 所以进行三角恒等变换时, 常常要先寻找式子所包含的各个角之间的联系, 并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当的公式. 这是三角恒等变换的一个重要特点.

例 8

求证:
(1) ;
(2) .

思考

这两个式子的左右两边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不同?

证明:

(1) 因为

将以上两式的左右两边分别相加, 得

(2) 由 (1) 可得

,那么

的值代入 , 即得

思考

如果不用 (1) 的结果, 如何证明?

例 8 的证明用到了换元的方法. 如把 看作 看作 , 从而把包含 的三角函数式转化为 的三角函数式. 或者, 把 看作 看作 , 把等式看作 的方程, 则原问题转化为解方程 (组) 求 . 它们都体现了化归思想.

练习

1.

求证: .

2.

已知 , 且 , 试求 的值.

3.

已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余弦等于 , 求这个三角形的一个底角的正切.

4.

求证:
(1) ;
(2) ;
(3) .

5.

求证:
(1) ;
(2) ;
(3) .

例 9

求下列函数的周期, 最大值和最小值:
(1) ;
(2) .

分析:

便于求周期和最大值、最小值的三角函数式是 , 利用和角公式将其展开, 可化为 的形式. 反之, 利用和(差)角公式, 可将 转化为 的形式, 进而就可以求得其周期和最值了.

解:

(1)

因此, 所求周期为 , 最大值为 2 , 最小值为 -2 .
(2) 设 , 则

于是

于是

所以

, 则 .

可知, 所求周期为 , 最大值为 , 最小值为 .

思考

你能说说这一步变形的理由吗?

例 10

如图 5.5-2, 在扇形 中, 半径 , 圆心角 是扇形弧上的动点, 矩形 内接于扇形. 记 , 求当角 取何值时, 矩形 的面积最大? 并求出这个最大面积.

图片

分析:

可先建立矩形 的面积 之间的函数关系 , 再求函数 的最大值.

解:

在 Rt 中, .
在 Rt 中, .

所以

设矩形 的面积为 , 则

, 得 , 所以当 , 即 时,

因此, 当 时, 矩形 的面积最大, 最大面积为 .

由例 9 、例 10 可以看到, 通过三角恒等变换, 我们把 转化为 的形式, 这个过程中蕴含了化归思想.

练习

1.

求下列函数的周期, 最大值和最小值:
(1) ;
(2) .

2.

要在半径为 的圆形场地内建一个矩形的花坛, 应怎样截取, 才能使花坛的面积最大?

3.

已知正 边形的边长为 , 内切圆的半径为 , 外接圆的半径为 . 求证 .

习题 5.5

复习巩固

1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2.

已知 都是锐角, , 求 的值. (提示: )

3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4.

中, , 求 的值.

5.

已知 , 求 的值.

6.

化简:
(1) ;
(2) ;
(3) ;
(4) ;
(5) ;
(6) .

7.

已知 , 求 的值(精确到 0.01 ).

8.

求证:
(1)
(2) ;
(3) ;
(4) ;
(5) ;
(6) .

9.

已知 , 求证:
(1) ;
(2) .

10.

已知 , 求证 .

11.

已知一段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的正弦值等于 , 求这段圆弧所对的圆周角的正弦、余弦和正切.

12.

化简:
(1) ;
(2) ;
(3) ;
(4) .

综合运用

13.

中, 已知 的方程 的两个实根, 求 .

14.

中, 边上的高等于 , 则 .
(A)
(B)
(C)
(D)

15.

求证:
(1) ;
(2) .

16.

是否存在锐角 , 使 同时成立? 若存在, 求出 的度数; 若不存在, 请说明理由.

17.

(1) 求函数 的周期和单调递增区间;
(2) 求函数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.

拓广探索

18.

观察以下各等式:

分析上述各式的共同特点, 写出能反映一般规律的等式, 并对等式的正确性作出证明.

19.

你能利用所给图形, 证明下列两个等式吗?

图片

20.

. 利用三角变换, 估计 时的取值情况, 进而猜想 取一般值时 的取值范围.